最近关于共享单车的讨论再度成为热点,而与共享单车相比,共享汽车是一场更高门槛的竞争,投资和经营风险明显加大,属于理论性亏损经营。共享单车解决最后一公里的短途出行,共享汽车针对百公里内的中长途通勤。一些业内人士认为,共享汽车作为城市公共出行的补充,即将成为又一风口。

市场与政策双驱动行业发展迅速

共享汽车之所以被一部分人所看好,原因是我国巨大的出行市场。数据显示,中国有3.5亿有汽车驾照的人,私家车保有量为1.9亿量,高达2亿的驾照持有者有自驾需求却没有车。另外,受城市道路资源、一线城市牌照资源等限制因素,共享汽车被视为可以满足用户出行需求的下一个千亿美金的市场。

政策方面,2017年8月,共享单车指导意见发布的同时,交通部和住建部也联合发布了《关于促进小微型客车租赁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鼓励使用新能源车辆开展分时租赁,并建议相关部门配合建立健全配套政策措施。

搭着政策暖风,据前瞻产业研究院《中国汽车租赁行业发展与企业竞争力提升策略报告》整理,截止到上半年,已有370家“共享汽车”公司完成注册,实际拥有车队运营的公司数量超100家,其中不乏传统汽车租赁公司的转型,也包括北汽新能源、奇瑞汽车等整车企业的布局,更有新兴企业玩家大量涌入。此外,汽车租赁市场已经从最初50亿元发展至2015年520亿元的市场规模,市场呈现两位数的年复合增长率。

来源: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

不过行业的热闹和用户端对它的感知,呈现出明显的反差。

车少、车远、找车难、还车难是拦在用户面前的第一个门槛。此外由于牌照、停车位等因素的限制,目前在一二线城市运营的各家车数量都不算多。

来自广州的一份数据显示,截止8月底,30余家共享汽车企业在广州的投放量仅为4200辆的,这一数字和共享单车的70万比起来,简直是小巫见大巫。

重资产模式限制盈利门槛行业洗牌开启

目前,共享汽车的租赁费用主要包括起步费、里程费、时间费、异地还车费及不计免赔费等,但由于要通过优惠券等来拉拢用户,按照现有运营模式,谈盈利并不容易。正当共享汽车渐成爆发之势,今年上半年,行业内已经出现“阵亡者”。3月10日,“友友用车”宣布停止运营。

总体来说,分时租赁目前受限较多、运营成本高且无法迅速规模化,是阻碍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。政策的加持能够让共享汽车这个风口再吹一会儿,但风口之下,分时租赁的前后端供应链仍需要时间才能够被打通。


1/2下一页
分页导航
相关内容
分散阅读
热点推荐